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 这两天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。乌克兰向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无人机袭击行动。袭击的目标集中在了莫斯科几个主要的大型机场。迫于安全形势,这些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不得不暂时关闭,导致大量进出港航班停飞。据现场报道,数以千计的旅客一时间走不了也进不来,机场里不少人只能无奈地打起了地铺,场面混乱而狼狈。这种混乱直击俄罗斯的心脏地带,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,感觉突然间离战争很近很近。 大家自然要问,泽连斯基政府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动手?特别是在俄乌双方刚刚透出风声可能要重回谈判桌的时候,他却突然掀了桌子?背后的因素肯定是多方面的。但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:泽连斯基就是想用这种剧烈的、能产生广泛影响的袭击,把战争的真实感觉,强行塞进俄罗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。他要让俄罗斯社会从上到下都切身体会到,这场战争不再是远方的炮声,它就发生在自己身边。 开战三年半了,俄罗斯总统普京一直在努力地定义这是一场“特别军事行动”。这个词的选择绝非偶然。普京一直最担心的,就是国内出现混乱和不稳。他很清楚,要想维持民众的支持,就必须让广大的后方感觉不到战争带来的巨大负担。事实也证明,到目前为止,虽然战火持续燃烧,普京一方面高调宣扬俄罗斯经济实力如何强大,甚至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GDP进入了世界前五;另一方面,更要紧的是,他确实竭力维持着俄罗斯各大城市,尤其是像莫斯科、圣彼得堡这些核心都市圈表面上的正常运转。人们日常上班、购物、娱乐,仿佛战事只是一个背景板。这种“国内基本太平”的景象,是饱受战火蹂躏的乌克兰完全无法比拟的。
更值得注意的一个巨大差异出现在兵员征召上。普京政府在动员新兵参战时,策略性非常强。他大量依赖了非主流的力量:诸如车臣卡德罗夫的武装部队、瓦格纳这样的私营军事公司雇佣兵,甚至从朝鲜这样的国家“借兵”。而俄罗斯本土的征兵,又有意识地重点放在了边远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。大城市,特别是大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,被非常谨慎地回避了。你可以看到征兵海报出现在西伯利亚小镇的公告栏上,却很难在莫斯科大学的校园里见到。这跟乌克兰那边十几轮地毯式抓壮丁、连残疾人都不放过的极端动员行为,形成了天壤之别。 普京的这套策略核心目的非常明确:他必须尽全力维持国内的稳定,尤其是大城市和中产阶层的不被打扰。他要让俄罗斯社会的主体人群在心理和生活上,感觉不到战争正在远方进行。只有这种大局的“和平稳定”假象维持住了,他才能赢得持续的民意基础,老百姓或许才愿意继续支持他打下去。
俄罗斯民众在历史上,确有支持强人政治的传统。这一点连最近的迹象都能佐证,比如俄罗斯共产党刚刚才给斯大林进行了公开的平反。这背后多少反映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一种心态,他们怀念苏联时期的超级大国荣光。普京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和满足了这种集体情绪。但情怀归情怀,现实是现实。如果追求大国梦的过程,最终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,让他们天天担惊受怕甚至生活窘迫,俄罗斯人同样受不了。普京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国内日常的这份平静。这正是泽连斯基现在决心要打破的。 泽连斯基的逻辑非常直接:只要他能让战火真正烧到俄罗斯老百姓的“后院”,把那份虚假的平静撕碎,就有可能动摇俄罗斯的社会基础,打击其后方稳定。一旦后方不稳,民怨渐起,被俄罗斯视作坚固堡垒的国内支持就会出现松动。那么,在即将到来的谈判桌上,泽连斯基就能逼迫普京做出更大的让步,至少是迫使他更快地同意结束冲突。因为他相信,俄罗斯内部一旦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痛感,普京就不能再那么“从容”了。
所以俄罗斯现在面临一个必须应对的紧急挑战。莫斯科方面必须投入比预期多得多的力量,去堵住突然出现在头顶的防空漏洞。因为乌克兰的无人机突袭,打的就是这条软肋。如果俄罗斯堵不住这股蜂群般的袭击势头,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乃至升级,那么普通市民的生活秩序会被反复打乱,恐慌情绪会蔓延。原本被刻意屏蔽的战争现实将强制呈现在每个人面前。这将对普京精心打造的“后方稳定”神话构成致命一击。国内如果乱了,普京政权的根基就会动摇。这对整个俄罗斯的战局,将是灾难性的转折点。因此,阻止新的袭击、重建首都的安全感,对克里姆林宫而言已经不仅是一个军事任务,更是一项生死攸关的政治任务。
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