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,这句话并不是特指柳湘莲,但柳湘莲的人生轨迹恰恰是这句判词的一个绝佳例证。
这句判词“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五回,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巧姐的判词图画旁所题《好了歌注》中的一句。
我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:
1. 这句判词的本意是什么?“训有方”:指的是家庭教育严格有方。这句判词是泛指,批判的是封建末世中,即使那些自诩家教森严的贵族官僚阶级,也无法保证子孙后代的品行。
“作强梁”:“强梁”原指凶暴、强横的人,在这里特指强盗、流寇。
整体意思:即使家庭教育再严格,也无法保证子孙后代将来不会沦落为强盗。 这是曹雪芹对封建贵族阶级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命运的一种深刻讽刺和预言,强调在家族大厦将倾之时,任何原先的规划和教育都可能徒劳无功。
展开剩余71%2. 为什么它是属于巧姐的判词?这句判词出现在巧姐的判词环境里,但它并非直接描述巧姐,而是描述导致巧姐悲剧命运的反面环境。
巧姐的正式判词是:
势败休云贵,家亡莫论亲。 偶因济刘氏,巧得遇恩人。旁边的《好了歌注》则补充了这幅“荒村野店,美人纺绩”画面的背景故事。“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”这句话,指的是巧姐的“狠舅奸兄”。
“狠舅”王仁(王熙凤的兄弟)和“奸兄”贾蓉、贾芹之流,他们出身于“训有方”的豪门望族(贾家、王家),从小接受的是诗礼簪缨之族的教导。
然而,在贾府败落(“势败”、“家亡”)后,他们丧失了贵族阶级的体面和道德,为了利益骨肉相残,将自己的亲外甥女/堂妹巧姐卖入烟花之地。这种丧尽天良、如同匪寇的行为,就是所谓的“作强梁”。
所以,这句话是批判巧姐的亲戚们从贵族子弟堕落为“强梁”之徒,从而引出了巧姐的悲惨遭遇。
3. 那为什么大家会联想到柳湘莲?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联想,因为柳湘莲的个人经历,是这句判词最生动、最具体的个人演绎。
“训有方”:柳湘莲是世家子弟出身,原文虽未详述其家教,但其“原是世家子弟”的出身,暗示他本应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。
“作强梁”:在他个人遭遇变故、浪迹天涯之后,他确实一度做了“强梁”。书中明确写到,他在路上遇到了之前调戏他的薛蟠遭强盗打劫,他赶走了强盗,并对薛蟠说:
“……谁知前日路上遇到了强盗,劫走了东西,还想杀我灭口。是我假称说你们是走江湖的绿林好汉,来京有大事要做……他们信以为真,才饶了我性命。我如今只好就此分手,你们自去做你们的大事去吧。”虽然这是他为脱身而说的谎话,但后来脂砚斋的批语明确指出,柳湘莲后来确实“作了强梁”(即当了强盗),但属于劫富济贫、有侠义之风的类型。
结论:
判词本身:“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”是《好了歌注》中的一句概括性批判,在巧姐的判词环境中,特指其舅舅和兄长等贵族子弟堕落为“强梁”的行为。
人物印证:柳湘莲的人生选择,恰恰完美地印证和应验了这句判词的普遍性和预见性。他从一个世家子弟最终“作了强梁”,成为了这句判词在书中最具象化的体现之一。
所以,这句话虽然不是特指柳湘莲,但柳湘莲却是这句话最著名的例证。
发布于:广东省金富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